一、種族的定義
欲探討種族偏見之前,首先必須先了解種族的定義。在動物學上,所謂『種』便是一群在自己內部繁殖,而不和或不能和外部動物繁殖的動物。當某一物分布到更宽的地理域時,便會發展出不同的物種分支。不同的氣候以及其它種種不同因素使得不同區域的物種分支在膚色、體形、大小上受到不同的影響,以有效適應特定的生活環境。
人類物種開始在地球上廣泛繁衍後,也和其他動物一樣,開始分出不同的物種分支,其中以三個分支尤其興旺:蒙古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黑人種。由於各人種在不同地理位置長期演化的結果,發展出不同的生理特徵去適應環境。現今人類控制環境的能力越來越強,且可輕易的遷徙與移動,這些不同的種族特徵雖已不具適應意義,卻因人類辨識分類的需要,而成為化分種族的象徵。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為種族一詞的定義為:就某人而言,指該人的種族、膚色、世系、民族或人種。
二、種族歧視
(一) 定義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的‘種族歧視’定義:”謂基於種族、膚色、世系或民族或人種的任何區別、排斥、限制或優惠,其目的或效果為取消或損害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或公共生活任何其他方面人權及基本自由在平等地位上的承認、享受或行使。”
(二) 種族歧視、種族衝突的可能緣由
1. 己群及他群
從生物意義上來說,人類天生會保衛三種東西:他自己、他的家庭以及他的部落。作為一種喜結偶的、定居的、群居的靈長目動物,他必然會這麼作,而且不得不這麼作。如果他的家庭或者他的部落遭到暴力的威脅,那麼很自然地,他會以暴力來反抗暴力。只要能排除外來威脅,採取一切可行的手段便是他生物意義上的職責。
幾千年的歷史演化,人類從小部落擴展為超級部落,產生了人口擁擠的矛盾。在這樣的超級部落中,人與人的摩擦與日俱增,累積越來越多的憤懣,隨時準備尋機發洩,於是群體與群體間的衝突便為這種發洩提供了機會。
人類學習的過程,習慣將事物分類以作歸納分析之用。當某一群人擁有不同的外貌、不同的風俗,不同的語言,人們習慣以這些不同的特徵用以區別己群與他群。
當人們受到壓抑的攻擊情緒高張時,這些擁有奇異特徵的他群,便極易成為方便的替罪羊。尤其當某些人操作族群內聚力,欲獲取族群領導地位時,製造一個外來的敵人是中、外歷史上履見不鮮的手段。由此很快地便產生一種惡性循環,那些擁有特殊標記的人並非本身的過錯而被視為敵對的團體,那麼僅管他們天性如何的愛好和平,最後仍會真正地結成團體展開對抗。
2. 種族主義
種族主義主張人類各種族在智力和道德發展能力上有優劣之分,高級種族生來具有創造高度文明的生物本質,負有統治世界的使命;低級種族則無力創造和掌握高級文化,註定成為統治的對象。種族主義往往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緊密交織在一起,其主要理論以社會達爾文主義為基礎。他們認為,人類社會如同整個生物界一樣,起作用的是同一個「適者生存」法則。
種族主義使人喪失同理心,並為人類剝削他群的野蠻行徑賦與合理意義。十九世紀中葉,一位美國牧師將種族主義表述的很明白:「黑人是一個怪異的人種,而且,正如馴養的牲畜那樣,已作為一個物種固定下來了,除非通過雜交改變他的形象,否則黑人的樣子永不會變。他的智力遠遠低於白種人,而且,就我們所知,他完全無能力管理自己。他一直受到我們的保護,甚至《聖經》也是維護奴隷制的,它規定了主人和奴隸的職責,我們可以依照《聖經》公開保衛我們的制度。」由此可見,僅管當初美國以自由民主號召立國,在種族主義的驅使之下,都可視蓄養黑奴為理所當然。那麼便不難想像二戰時,德國納粹為何得以冷血殘酷屠殺猶太人。
經歷二戰的慘痛經驗,人類開始致力維護人權,種族主義已不被國際所允許。但種族主義的思想並不易去除,各國仍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與種族偏見等問題。如:歐美新納粹與白人至上主義的反移民風潮。
三、超越種族歧視
人類認識世界的學習過程,往往因為不了解、不熟悉,而習於將錯誤的聴聞或眼光與事物作聯結。看見他人穿不同的服裝,說不同的語言,或信奉不同的宗教,人們便輕易認定他人肯定具有不同的生物個性。所以德國人被說成思想嚴謹,義大利人則天性易感,美國人開朗外向,法國人性情易怒、喜好爭論,黑人頭腦簡單、四隻發達,中國人則神秘而捉摸不定。以上都是對民族的「後天」性質的表面評估,太過於粗略,但仍有不少人卻將之視為民族的「天生」性質。
第78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得主-Crash(台譯:衝擊效應),便生動描述了這類種族偏見背後的無知與誤解。片中波斯人因被誤認為阿拉伯人,於是遭人砸店。鎖匠因為是拉丁美洲人,總被懷疑是黑幫、竊盜份子,差點被波斯人槍殺報復。一個自認無種族歧視的白人警察,種族偏見在關鍵時刻浮出表面,誤判搭便車的黑人掏槍動作,釀成了一椿悲劇。
這部電影尖銳的地指出,歧視的現象比我們想像複雜的多:不僅白人歧視黑人、拉丁人等少數民族,而且這些被歧視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歧視;這些人既是種族歧視的受害者,同時也是種族歧視者,形成了一種循環歧視的現象。
在人類畸形的超級部落社會中,人們必須在密度極高且彼此不熟識的環境下生活,為了安全上的需要,不得不對週遭人抱持警戒心。然而當這種警戒心,與種族偏見產生了交集,便極易產生歧視的心態與行為。種族偏見使人對自己和社會產生誤判,而這種誤判又導致他們採取自以為是的行動,以維護他們認為的自我利益,結果適得其反,彼此都成為受害者。
種族歧視是一種人性的擴張與扭曲,因為不論什麼種族,只要是人都會犯類似的錯誤,然而種族偏見卻降低了人的同理心,擴大了內心的衝突與矛盾。由此可知,欲超越種族歧視,便須先消除種族偏見。
種族偏見往往是無知所造成的,需要透過時間與教育來改善。誤解產生的衝擊,也可以寄望溝通逐漸釐清。這些在以往或許十分不易進行,但如今網路科技發達,知識與溝通漸漸無國界之分,相信愈來愈多的偏見與誤解會在資訊透明化的社會中逐漸消失。
純粹的種族偏見,不會是地球村永遠的惡,可以隨著時間療傷止痛。但是人性中的個人權力欲望和貧富階級形塑的意識形態,加劇了種族問題的擴大,是從二十世紀跨過二十一世紀、跨種族的普遍人性中惡的一面。
是故除了透過教育和溝通促進對其它種族的尊重外,仍須依賴國家和國際的人權宣言及反種族歧視法的制訂等漸進措施,使各種族的權利與自由在世界各國得到普遍且有效的承認和保障。如此,人類才有真正超脫種族歧視的一天。
參考文獻
1. 維基百科(Wikipedia) – “種族”、“種族主義”條目。
2.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 “種族主義”詞條。
3.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
4. 《世界人權宣言》
5. 《人類動物園》, 莫里斯著, 遠流出版社
6. “衝擊效應 -- 種族偏見背後的無知、誤解與權力欲望”
http://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lct&f_ART_ID=19651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