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規則》 前言 當兵,是我人生中成長最多的階段。一開始我很不適應,很多人、事、物都使我看不順眼。「不公平、不合理、不正義」,這種念頭一直不斷浮現在我腦海裡。起初幾個月裡,我過的很不快、很悶,怎麼想也想不透為什麼這裡的世界,與我是那麼格格不入。 直到某次因緣際會,我在書店翻到一本《老實人的厚黑學》,很驚訝自己居然與書中所描述的「老實人」特徵十分幾近,於是我便愛不釋手的把這本書買回家,利用休假二、三天把它讀完。 那次收假回去後,我學會用一種新的角度來詮譯這個世界的運行之道,並默默的觀察學習這裡的人、事、物。之後,我竟逐漸適應了這環境,且真正成為其中的一分子,並學會如何淌這場混水並從中得好處。 記得我的國文老師說:「古時學而優則士,很多大文豪本身是做官的。所以一個研究國文的人,就應該離開學術界去體驗當官的感覺。否則往往難以體會古人寫作背後的涵意。」我想軍中有所謂軍中論理,那麼官場一定有類似的官場規則,絕不是我們一般老百姓想的那麼簡單。 來到政大後,有幸受到劉季倫老師的指導,讓我有機會接觸《潛規則》這本書。作者吳思清楚點出中國人社會經年以往運作的潛規則,並用利害關係分析解釋這潛規則形成與運作之必然。軍中的小社會雖沒有古代官僚制度那麼的繁雜糾結,但隱隱約約也與潛規則相呼應,是故我猜想這潛規則應該不只適用於官場,其中必然存有在中國社會普適之原則。只是在儒家的隱惡揚善式教育下,使我們成長過程無法清楚了解這方面的社會規則。然而,知識分子不應該等於老實人,若不了解中國社會的潛規則,便等同失去與他人在這片土地角力與交際的生存技能。 何謂潛規則 我先用軍中社會的例子作簡單類比的描述,再引用該書前言條列的定義部分,以交相驗證。 軍中有所謂的學長學弟制,雖然早已明文禁止學長學弟之關係及不當的互動行為。但依各部隊之情況,仍存有不同輕重之學長學弟制。 在一個後勤部隊中,許多阿兵哥得長期支援軍官的業務,比如支援被服部的士兵要負責全指揮部官士兵的服裝被褥分配、管理,文書室的阿兵哥要負責編排哨表、留守名單、打掃區域、甚至假單開示。在人事行政組、政戰部支援的阿兵哥,需負責收發文、傳達等。 而某些職缺在被要求承擔責任的同時,亦被賦與相對的權利。若懂得用這些權利與其它阿兵哥做適當的利益交換,便能在這小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然而一個職缺之權利大小,亦依該職務之熟悉度及敢否冒風險而定。所以通常資深的學長因為掌握了廣大的軍中人脈及職務可動手腳的地方,彼此沆瀣一氣利益勾結,聯合壓迫新進士兵,以建立學弟眼中的管理地位。 於是不懂得巴結、態度高傲不馴的新兵,往往就有一堆爛差事等著他做;掃廁所、搬垃圾、垃圾分類等最差的打掃區域必非他莫屬;服裝被褥有破損難以更換,必須自己掏腰包到外面購買;每月的哨表是爛哨連連,每逢佳節都剛好排留守;假日留守大家打混休息時,唯獨他出整天公差。 總之,資深學長有背後的人脈關係撐腰,且對職務之灰色地帶相當熟悉,可以玩弄菜鳥的陰招多不可數。而且基於風險與利益之計算,學長間少有衝突;倒是出了事情,利用彼此職務和人脈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反而司空見慣。因此部隊中雖有申訴制度,但新兵越級申訴的成本極高,往往辦不到學長的利益集團,反而糟到部隊士官兵的排擠。在軍中一旦招到排擠、被部隊視為不合群,皮就得磞得很緊,因為犯了點小錯就被禁假、關緊閉的可能性相當高。 潛規則的定義 (一)潛規則是人們私下認可的行為約束 (二)這種行為約束,依據當事人各方的造福或加害能力,在具體的社會互動中自然生成,可以使互動各方面的衝突減少,交易成本降低; (三)所謂約束,就是行為越界必將招致報復,對這種利害後果的共識,強化了互動各方對彼此行為的穩定預期; (四)這種在實際上得到遵從的規矩,背離了正義觀念或正式制度的規定,侵犯了主流意識形態或正式制度所代表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隱蔽的形式存在,當事人對隱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確的認可; (五)通過這種隱蔽,當事人將正式規則的利益代理人遮罩於局部互動之外,或者,將代理人拉入私下交易之中,憑藉這種私下的規則替換,獲取正式規則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中國潛規則之形成 「沒想到剛剛提拔任用的時候,這些人既忠誠又堅持則,可是讓他當官當久了,全都又奸又貪。」作者吳思引用朱元璋的話,稱此為新官墮落定律。 明朝制度規定,官員不許在本鄉本土當官,怕他們受人情影響,不能堅持原則。但胥吏和衙役們一定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土豪就更不必說,他們熟悉當地的語言和風土人情,有一張親戚朋友、熟人織成的關係網,盤根錯節,資訊靈通,熟悉各種慣例,並且依照這種慣例謀生獲利。 由於剛上任的新官,必須透過胥吏、衙役、土豪們的教育,才能迅速了解當地民情及職務運作方式。而胥吏衙役、土豪為了維護在地固有的不當利益,必定會和新官算利害關係帳、熱心輔導且言傳身教把聖賢書上讀不到的潛規則,通通教給新官。若新官不配合,不但得不到好處,且可能諸事難以執行,甚至惹來殺身之禍。是故形成新官墮落的強大趨力。 事實的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資訊篩選者的偏好。 一個合乎仁義道德的清官,堵住小路、關緊後門,必使邪民的利益損失;獎勵勤儉孝俤,懲罰小偷壞人,必使懶民的利益損失;斷案公正不偏袒,必使豪強的利益損失。長官幕僚的請託,只依法公事公辦,必使長官幕僚的利益損失;侍奉權貴未達到禮數,必使權貴們的利益損失。通常這利益損失對利害關係人而言是難以忽視的。 而民間的邪民、懶民、豪強與統治集團的長官幕僚、權貴,這些人掌控了資訊傳達的渠道,又往往因為他們利害關係一致,聯合的加害能力相當強大。得罪他們的清官被貶官調職、摘掉烏紗帽的比比皆是,項上人頭不保的也大有人在。 相反的,實行仁政造福百姓,百姓所分攤到的利益微乎其微,願意冒風險為清官說好話的百姓只是少數,且百姓的聲音既小而零散,美言難以上達,無益於清官之仕途。 仁政仕途險峻;惡政討好資訊篩選者,既有益於官途,亦可消災趨吉。於是合乎仁義道德的政策頂不住巨大的壓力,被迫向潛規則轉變。作者引晏子治理東阿的故事,稱此為『晏氏轉型』。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 張居正說:「人們怕那些吏,一定要賄賂那些吏,並不是指望從他們手裡撈點好處,而是怕他們禍害自己。」 合法禍害別人的能力,乃是官吏們的看家本領。案情稍有模糊之處,官員的合法選擇就有十種之多。是故百姓犯了錯,罪名可大可小、折磨處罰方式千百種皆掌握在官吏手上,而百姓缺乏良好的申冤管道,大都只能付錢消災解難。更甚者即使百姓安分守給,官吏亦可無中生有栽贓百姓,依法關押嫌疑犯,書中所舉之「賊開花」便是一例。 於是此種合法傷害權很值錢,有了這種權力,沒有錢可以生錢,沒有斂錢的規矩可以創造出規矩。種種資源和財富都依據此合法傷害的能力分肥並重新調整。 老百姓只能做冤大頭 並非所有百姓在被官吏無止盡壓榨後都能忍氣吞聲,總有些打抱不平的讀書人願進省、進京為民請命、告官一狀。但古時交通不便,資訊上傳的阻礙眾多,難以上達。老百姓花畢身的積蓄,也許只能得到小小的改善,且不一定能持續,所以告官的成本和報酬不成正比。 而被告的官吏,傷天害理事做的多,若被揭發便有可能受到極重之懲戒。於是他必會想盡辦法利用官網人脈阻擾百姓告官,甚至陰底下施手段取其性命,以得殺雞警猴之效,以免後顧之憂。 是故百姓抗衡官府的效益小,而官府壓制百姓的趨力大,在專制的官僚制度下,老百姓必得當冤大頭。 逼官為盜 中國古時官員過多,俸祿難以維持生計,像海瑞、秦紘這類清官,因堅持不收灰色收入、亦從不壓榨百姓,不僅妻子兒女三餐不得溫飽,連死後的喪葬費都湊不齊。 此外,官場規費名目眾多,若不依禮數繳納,恐要得罪上級與同僚。換句話說,即使自己不收賄,也必須向他人行賄以求仕途平順。但名義俸祿已少的可憐,自家都難以養活,又如何每年繳納大筆之規費呢? 清官不利生存的環境下,逼得官吏不得不走向壓榨、收賄一途。而一旦踏上這條不歸路,從此便無法從層層相扣之黑金政體脫身。這黑金共同體必將形成一股力量,以防彼此利益連帶受損,是故官官相護為之必然。 長久下來,整個官吏集團已經把俸祿外的收入(灰色收入)列作了每年每日的生活預算,列入了十年八年甚至整個生命週期的預算,沒有俸祿外收入的生活和晉升是不可想像的。 惡政是一面篩子 純粹的惡棍就像純粹的聖人一樣罕見。但明末官吏中豺狼虎豹、吸髓飲血的比比皆是,手段之殘忍讓人難以相信世上極惡之人怎都來做官了? 一個變質的政府,一個剥削性越來越強、服務性越來越弱的政府,自然也需要變質的官員,需要他們泯滅良心,心狠手辣。而宅心仁厚、潔己奉公的清官,因無法對下橫徵暴斂、對上阿臾諂媚,不是自願請辭官職便是不肯任官。 於是惡政便像一面篩子,淘汰清官,選擇惡棍。最後培育出一個自我膨脹且具有獨立生命的利益集團。這個集團在最高層籠絡皇親影響皇帝,在官場中清除異己,在各地招收爪牙,在民間吸吮膏血-肥肥壯壯的擴展自己的生存空間,一層又一層的自我復製。 皇帝也是冤大頭 在權力大小方面,皇帝處優勢,官僚處於劣勢;但在資訊方面,官吏集團卻處於絕對優勢。封鎖和扭曲資訊是他們在官場謀生的戰略武器。 是故平民百姓的情況,郡縣不夠瞭解;郡縣的情況,朝廷不夠瞭解;朝廷的情況,皇帝也不夠瞭解。開始於一點寬容和隱瞞,結果就是完全的蒙蔽。寬容和隱瞞在開端處很小,蒙蔽的結果則禍害很深。 官僚是一個控制資訊通道的權勢集團,他們的職責是直接向皇上反映真實情況。而反映真實情況難免觸犯各級行政官員的利益,於是他們很可能被收買所包圍,收買不了則可能遭到反擊。一般說來,收買來的結局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對抗於雙方都是有風險的。 最後撐死了膽大的,餓死了膽小的。糊弄了皇帝,佔了他的便宜,撈了他一把,他照樣發工資,照樣提拔升官,何樂而不為? 利益分配機制 潛規則是官僚彼此都知道的規矩,是雙方認可的行為準則,是彼此心照不宣的期待。違背潛規則,意味著互動中的某一方要擅自漲價或者壓價。這不是小事,簡直是搶劫錢財。除非雙方的造福與加害能力發生顯著變化,否則潛規則是不能隨便修改違背的。 帝國體制延續兩千多年,利害格局已經相當穩定,雙方都認識到,遵守這套成規對自己最有利。這就好比交易,一個願買一個願賣,不成交對雙方都沒有好處。久而久之官場上便有成千成萬之規費名目,如:打秋風、表禮水禮、程儀、炭敬冰敬別敬、三節兩籌、門包、送倉、戲莚等等,在潛規則支配下的官場利益分配機制早已成熟且制式。 論資排輩加抽籤 如果要發明一種在官場中阻力最小、壓力最輕、各方面都能接受肥缺分配的辦法,恐怕就是論資排輩加抽籤。資格和輩分是硬指標,不容易產生爭議,這就能夠持久。人人都會老的,誰都不會覺得這個辦法對自己格外不公平,這就容易接受。 且已經老的人關係多,經驗豐富,常常還是年輕人的師長師兄,年輕人很難公開反對他們,這就讓反對者難以成勢。至於在相同資格和輩分的條件下抽籤抓鬮,這是把前程交給天意和命運安排,而天意和命運也是人人尊重,根本就無法反對。 一旦開始了論資排輩,再要癈除就不太容易,代價會很高,因為耐心等待多年的人們,會利用堅實的關係網群起維護自己即將到手的利益。 雖然用這用這套辦法的大臣在知人善任方面很笨挫,但在躲避是非方面倒很巧妙。因為它堵住了官史索取肥缺的後門,又不致於得罪官僚集團,是一明哲保身的策略。 狡兔死,走狗烹;禽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每逢國家腐敗無能之時,總有不計物質利益、不怕或不知風險、同時又有號召力的英雄,受到民眾一時激情所擁戴,便挺身對抗官府。這樣的對抗通常能夠使政府重視,並暫時得到有效改善,畢竟眾怒難犯,官府願意退一步安撫。 然而當鄉民的利益達到了,大家各自安居,當初的激情便不復存,英雄自然也不被需要。且在官府息事寧人後,當初帶頭鬧事的英雄必為官府捉拿問罪之對象。 假如沒有危險,老百姓還不妨保持對昔日英雄的尊敬。但如果英雄只能給百姓招致官府的報復,他就成了多餘的禍害。這個社會的制度造成了要麼全部、要麼全不的艱難選擇。從本心來說,百姓開始並不願意鬧事,後來也不願意出賣英雄。 但因為掌權者一手遮天,民眾找不到與官府討價還價的和平合法途徑,重大的利害關係不能及時調整,結果只好體現為擁戴英雄及出售英雄的兩個方向極端。 潛規則為『中國看不見的那隻手』 中國小農經濟的分散自給自足特性,決定了農民階級以兩種形態交替存在: 和平生產時期的一盤散沙狀態與造反時期的集團狀態。對造反集團狀態的敬畏決定了統治集團對儒家規定的正式秩序的敬重,對一盤散沙狀態的輕視又導致了魚肉百姓的潛規則的盛行。王朝建立初期,農民造反集團餘威尚存,儒家正式秩序實現的程度偏高。承平日久,潛規則在軟弱可欺的零散小農的土壤上成長發育,儒家秩序的基本均衡被逐漸破壞。 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水平高,與外界交易的次數少、數量小,被官府剝削忍一忍生活仍過的去。對貪官汙吏的耐受性很強,對帝國官僚制度的適應能力很高,直接結果便是支援了帝國的統治方式,間接抑制耐受性較弱的工商集團的發育。 貪官汙吏的敲詐勒索容易得逞,這個集團的收入水平較高,這就激勵更高比例的人口加入貪官汙吏的行列,激勵壓榨程度逐步升級,直到十羊九牧的生存危機出現,引發大規模的暴烈反抗,孕育了導致帝國崩潰的隱患。 皇帝無力約束官僚體係龐大的私下追求,弱小分散的小農階級又無力抵抗各級權勢集團的巧取豪奪,於是潛規則體系對儒家均衡體系的替代,就有了王朝更替和治亂循環。王朝更替是帝國制度對過度失衡的自我校正機制。 帝國制度輪回十餘次而基本結構不改,根本的原因,是不能形成衝出農業文明的力量。因此既不能解決人口與資源的長期性問題,也不能形成構造新型政治均衡的社會力量,從而解決統治集團墮落的週期性問題。 結論 如今,千年帝國安身立命的小農經濟基礎,雖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帝國制度的終結雖暗示著潛規則的溫床已遭到破壞,然而潛規則在中國紥根已久,遺毒仍深值中國人的社會。 我想唯有積極學習西方的法治制度,才能逐漸根除潛規則之遺毒。如設計良好的分權制度,藉以分離官僚體係之共同利益,弱化其加害人民的能力。賦與充分的媒體自由,以暢通輿論管道並將政府作為透明化。提升國民的憲法、民主素養,使老百姓具備抵抗政府侵犯的自衛能力。 總而言之,徹底移除中國故有官僚人格化、人治的政治色彩,以設計完善的法治制度取而代之,潛規則便自然滯礙難行、難以苟存。而中國人才有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的一天。 |
2006/10/17
《潛規則》讀書心得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潛規則 [...]
ReplyDelete